杜仲又名思仙、思仲、思锦树,为杜仲科杜仲属的多年生落叶乔木,且杜仲为单科单属植物,没有同科同属的亲戚植物。其独特之处在于,无论是枝、叶、树皮、根还是果实,当它们被折断时,断面都会呈现出银白色的细丝,仿佛被赋予了丝丝仙气,因此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“丝棉木”。
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称“昔有杜仲,服此得道”认为杜仲的名字源于人名,其它以人名命名的中药还有很多,比如刘寄奴、使君子、徐长卿等等,每个药名背后都有个动人故事。而杜仲的背后,也有一个温暖的故事。
在古老的山村里,居住着一位勤劳的打柴人,名叫杜仲。他每日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要养活自己和年迈的母亲。然而,命运并不总是眷顾勤劳的人,杜仲不幸患上了腰疼的顽疾,每当发作时,那疼痛犹如刀割,让他难以忍受。 有一天,杜仲又一次扛着沉重的柴捆,踏上了崎岖的山路。突然,腰疼再次袭来,他不得不放下柴捆,靠在一棵大树下喘息。杜仲脱下上衣,光着脊背,倚靠在树干上,渐渐进入了梦乡。
当他醒来时,感到腰部竟然出奇地舒适,疼痛已经消失很多了。杜仲惊喜万分,猜想这棵大树一定有神奇的疗效。从那以后,他每天都会特意来到这棵大树下,让腰部在树皮上轻轻蹭一蹭。日子一天天过去,杜仲的腰病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。 有一天,杜仲的母亲也患上了腰疼的病症,躺在床上痛苦不堪。杜仲焦急万分,四处求医问药,却无济于事。这时,他突然想起了那棵神奇的大树。他立刻跑到山上,剥下一些树皮,小心翼翼地绑在母亲的腰上。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母亲的病情竟然逐渐好转了。 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村子,人们纷纷前来求医。这种树皮疗效神奇,但却没有名字。因为是杜仲发现并治好了大家的病,人们便将它命名为“杜仲”。
杜仲来源于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。每年的四至六月,人们会剥取其树皮,刮去粗皮后,通过特殊的处理方式,使其“发汗”,直至内皮呈紫褐色,再晒干使用。这种处理方式既保留了杜仲的药效,又使其更易于保存和携带。杜仲的用途广泛,不仅可作为药物,还可作为食材,如古代药王孙思邈所创的“羊肉杜汤”,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,流传至今,仍为众多人所喜爱。
杜仲的性味温和,味甘,归肝、肾经。在中医理论中,它具有补肝肾、强筋骨、安胎等多种功效。对于肝肾不足、腰膝酸软、筋骨无力等症状,杜仲都能发挥出色的疗效。 杜仲的用途多样,不仅可以入药,还可以作为食材使用。在传统中医食疗中,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摄入杜仲,如饮用杜仲茶、用来炖汤、煮粥,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疲劳能力。